随着海上丝路商业航线逐渐向西开辟,中国人对于周边世界原有的《山海经》式传说玄幻式地理观逐渐被打破,《魏略》中记载大秦:“在安息、条支西大海之西,从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风利二月到,风迟或一岁,无风或三岁。其国在海西,故俗谓之海西。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历史久远的海上交通与贸易网络,起源于商周时期,经过春秋战国的兴起,秦汉时逐渐成型,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而明清时期则经历转型。作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的存在见证了古代商品、文化和思想的交融,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后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元明,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中国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主要以南海为中心。
1、历史上,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通道——“一带一路”,在1600多年前由一位名叫法显的高僧穿越重重险阻得以揭示。法显在65岁时,从长安出发,历经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克服生死考验,最终到达印度,成为首位环游中印两地的旅行者。
2、修罗场是一种特定场合的概念,通常指的是一种极其复杂、充满矛盾和斗争的环境。修罗场的名称来源:修罗场这一词汇起源于古代印度神话中的修罗,他们被视为拥有强大力量、勇猛善战且心高气傲的鬼神。在这种神话背景下,修罗场成为了一个象征,用以描绘一种战斗激烈、凶险莫测的场景。
3、修罗场的意思是指一种复杂、激烈的竞争或斗争场面,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难的处境。修罗场这个词源于佛教文化,其中的“修罗”是佛教中一种勇猛好斗的形象。后来这个词逐渐流传到现代社会,并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1、魏晋南北朝时代(189或220~589):这段时间由于中原汉族的南迁和北方战乱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破坏,海上丝绸之路空前活跃。东晋时期(317~420)法显大师西游古印度后从南海回国,说明魏晋南北朝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已经从中国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发展到了南亚次大陆。
2、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起。汉武帝征服南越后,徐闻和合浦成为重要的贸易起点。此时,航船开始使用风帆,罗马帝国也首次通过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这标志着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 汉代,随着丝绸产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主要输出品。
3、既然丝绸之路已约定俗成,也就称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历史阶段:一是从周秦至唐代以前为形成时期;二是唐宋为发展时期;三是元、明两代为极盛时期。
4、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汉时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或公元189年),当时岭南地区(包括现今的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闽南地区、赣南地区和越南中北部)已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并得到了初步开发。
5、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陆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人物: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至公元前87年3月29日,社会经济上,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张骞: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班超: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西汉时代的张骞,他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汉中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支东西两面合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后,一路厉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路上两次被匈奴俘获,(去的时候被俘获一次,回来时有被俘获一次)终于到了大月支,大月支女王已无意击匈奴,历经14年,张骞终于返回长安。
丝绸之路有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西汉:张骞、汉武帝时期大将李广利(征伐西域的大宛国)。东汉:班超,甘英。唐代的玄奘。元代马可波罗。蒙古的成吉思汗西征。海上:明代的郑和(下西洋)。(西汉)张骞、汉武帝时期大将李广利(征伐西域的大宛国)。(东汉)班超,甘英。(唐代)玄奘。
1、丝绸之路继续向西,经过古代的中亚地区,包括现今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这里的地形多样,有草原、沙漠和山地,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西亚与北非地区 丝绸之路继续延伸,穿越西亚的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然后经过地中海沿岸进入北非。
2、黄武5年(226年)大秦商人到交趾、吴国首都建业(今南京)。 法显陆上西行,海上归国,由印度多摩利底经狮子国、耶婆提、到山东牢山。与中国通商的国家:波斯、天竺、狮子国、扶南、婆利。隋.唐.五代 与中国通商的国家:赤土、丹丹(今马来西亚吉兰丹)、盘盘、真腊、婆利。
3、丝绸之路主要经过的国家包括中国、中亚各国、印度、西亚各国和欧洲各国。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之间的重要贸易和文化交流通道,起始于中国,经过中亚、印度、西亚,最终抵达欧洲。这条路线并非一条固定的线路,而是由多条贸易路线和文化交流路径组成的复杂网络。
4、唐朝时期:由泉州或广州启航,经过海南岛、环王国(今越南境内)、门毒国、古笪国、龙牙门、罗越国、室利佛逝、诃陵国、固罗国、哥谷罗国、胜邓国、婆露国、狮子国、南天竺、婆罗门国、新度河、提罗卢和国、乌拉国、大食国、末罗国、三兰国。同时,唐代即有唐人移民海外。
5、传统的丝绸之路,起自中国古代都城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440公里。
1、海上丝绸之路产生于汉代,到了唐、宋以后中国造船技术高度发展。船大可经风浪,加之有罗盘针,各国商船如:中国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商船便经常往来于南洋和印度洋之间,频繁地进行航海贸易。
2、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又为了解决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受地形影响,前往西域会经过许多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
3、变化:从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到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原因: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使用指南针;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风、气象的规律。
4、海上丝绸之路逐步替代了传统的陆路丝绸之路的原因是河西走廊战乱不断、海上丝绸之路成本低、海上丝绸之路载货量大且安全。海上丝绸之路 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
5、有以下几种原因 唐以前造船能力不发达,船只在海上损失较大。唐宋以后,造船和欧洲航海势力崛起所以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从宋朝开始,西部不断打仗,造成路上丝绸之路断绝。路上丝绸之路运量小,海上货运量大。唐以后,阿拉伯势力崛起,垄断了丝绸贸易。
6、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是因为陆上丝绸之路不稳定,经常遭到西北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和破坏。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政治、经济方面等各种原因,时断时续。